灰色地带的文学(第4/5 页)
人变成了阶级符号便成了死人,吴组缃的《樊家铺》,线子嫂弒母,根本违反阶级道德律,却成就了真文学。
应该稍微介绍一下吴组缃,因为台湾的读者恐怕完全不知道他。
吴组缃一九〇八年生于安徽泾县的一个大地主世家。一九三〇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发表第一篇小说,一九三五年之前出版了《西柳集》和《饭余集》。一九四〇年在重庆写了长篇《鸭嘴涝》(一九四六年上海重版时由老舍改名《山洪》)。他应该是三十年代最有才华的左翼作家。然而,在左派文艺批评家眼中,他不很“纯”,他太“客观”。他跟鲁迅一样,也是灰色地带写得最好,对话和白描功夫一流,文字简洁有力。虽然是所谓的左派同路人,但他一九四九年后很长时间在北京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教学,没有什么创作。
我认为,吴组缃的安徽农村,是鲁迅鲁镇故事的真正传承,不仅传承,还有创新扩大,有些篇章,如《樊家铺》,几乎达到希腊悲剧的高度。
此外,沙汀的《航线》《土饼》《苦难》,多写四川西北部的农村。艾芜在缅甸和云南边境流浪时所写的《南国之夜》《南行记》和《夜景》,叶紫写洞庭湖西南农村的《丰收》和《山村一夜》,罗淑的《生人妻》在妇解尚未出现的几十年前所观察的妇女命运,虽然今天看来也许在说故事的技巧、文字的锻炼和文章结构方面,仿佛程度不够,然而,这个传统,的确是左派无法忍受的灰色地带传统。
台湾在五十年代,出现过杨蔚写的几个短篇,很有点这种味道,他坐牢过后再写的小说,味道就变了。除此以外,这个“灰色”传统,在台湾几乎失传,除了朱西甯。
我觉得朱西甯应是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,虽然我知道他完全不是左派。
我所谓的“灰色传统”应该参照我们对乔伊斯的《都柏林人》与福克纳的虚构国“约克纳帕塔法郡”(Yoknapatawpha)来理解。
《都柏林人》经营创造的是一个社区。“约克纳帕塔法郡”经营创造的是一个社区,朱西甯的《铁浆》也可以视为创造人类某一特定文化社区的企图。
所谓“灰色地带”文学传统的作家,都有一项天命(mission),也许自觉,也许不自觉,他们仿佛被内心一种神赋的力量驱赶,非在地上,在他们最熟习的地上,创造一个他们情深不能自已的人类社区,一个结合了想象与现实的属于他自己的国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